气血不足能吃三七吗?
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,宜充足协调、运行正常。若因某些原因,可致“气血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”。
现代社会,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,工作压力、精神压力等增大,气血虚弱、气血失调及亚健康状态的病症时常出现,特别是女性,加上特有的生理特点,月经、胎孕、产育和哺乳以及更年期的影响,更容易出现气血失常的表现。只有气血旺盛,才能达到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。健康是财富的根本,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,做到未病早防,有病早治。
气和血关系密切,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,两者相互依存,相互作用,中医理论认为:气血不足,用补法;气血失调,用治法。因此仅仅补是不够的,必须补气结合,调根治本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:“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,为中药之最珍贵者”。故三七具有“血参”、“金不换”的美誉。
经临床观察表明,三七具有:抗衰,扶正培本,益气强心,健脾固本,滋阴润燥,生津止咳的功能。适用于:气虚、血虚和气血俱虚。贫血,病后体虚,手术后,人流后,产后体弱及放化疗病人,并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,尤其对升高白细胞和血色素有显著疗效,还适用于神倦乏力,气短心悸,阴虚津少,口干舌燥;也用于肿瘤病人虚衰及放疗、化疗、手术后出现的一切虚症。
下面就气虚、血虚、气血俱虚,气血相互滋生,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现研究进展,进一步阐述,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。
气血病的证候,一方面为气血亏虚,主要有气虚、血虚,属虚证的范畴;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,主要表现为气滞、血瘀,一般属实证的范畴。临床尚有气陷、气不固、气脱、血脱等证,一般是气、血虚特殊表现;所谓气逆、气闭,一般属气滞范畴;所谓血热、血寒、实际即血分的热证、寒证。
一、气虚类证
气虚类证包括气虚、气陷、气不固、气脱。
气虚证是指元(真)气不足,气的推动、温煦、固摄、防御、气化等功能减退,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。
气虚证见少气懒言,声音低微,呼吸气短,神疲乏力,或有头晕目眩,自汗,活动后诸症加重,舌质淡嫩,脉虚等。
气虚证的形成,常由久病、重病或劳累过度,而使元气耗损;或因先天不足、后天饮食失调,而使元气生成匮乏;或因年老体弱,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。
由于元气不足,脏腑机能衰退,故出现气短、声低、懒言、神疲、乏力;气虚不能上荣,则头晕目眩;卫气虚弱,不能固护肤表,故为自汗:“劳则气耗”,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;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,故舌淡嫩;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,故脉象虚弱。
由于元气虚,往往导致整个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减退,故临床上有心气虚证、脾气虚证、肝胆气虚证、肾气虚证等的不同,同时各脏腑气虚证还可兼并出现。其辨证以并见各脏腑的气虚证候为依据。
气虚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,而气虚又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。如气虚生化不足,可导致营亏、血虚、阳虚;气之气化机能减退,可致水湿潴留,而生湿、生痰、水液泛滥;气之推运无力,可使气血运行不畅,而致气滞、血瘀;此外,气虚还可导致易感外邪,以及食积、虫积等。
所谓“气陷”,是指气虚无力升举,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,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。气陷一般是气虚的发展,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。以头晕眼花,耳鸣,疲乏,气短,自觉气下坠感,或内脏位置下垂,或有脱肛、阴挺等为常见证候。气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虚气陷,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或脾虚气陷证。
所谓“气不固”,是指气虚而失其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。气虚肌腠不密,卫外无力,则常有自汗,易感外邪,名曰“卫表不固”,属肺气虚证的范畴。气虚不能控摄血液沿脉道运行,可导致各种出血,称“气不摄血”,即脾不统血证。气虚而下元固摄失职,可致二便失禁、遗精、滑胎等,称为“肾气不固”,系肾气亏虚所致。其辨证是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,并有各自“不固”的证候特征。
所谓“气脱”,是指元气亏虚已极,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。常表现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,或见昏迷或昏仆,汗出不止,面色苍白,口开目合,手撒身软,二便失禁,脉微欲绝,舌质淡白,苔白润等症。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,若由大失血所致者,称为“气随血脱”。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,除肢厥知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,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,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,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。
此外,气虚可与血虚、阳虚、阴虚、津亏等虚证兼并为病,而为气血两虚、气阴亏虚、阳气亏虚、津气亏虚等证。
更多
文山三七,三七粉,三七花相关知识尽在云南文山三七网http://www.sanqi-37.com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