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治病,土三七“要命”!土三七不认识别乱吃!丨
最近几年,各地不断有报道称,有人服用所谓的“土三七”后,引起严重肝损伤,甚至死亡。那什么是“土三七”?为什么服用有些“土三七”会中毒?“土三七”和三七又怎么区分呢?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!
三七,图片来源网络
“土三七”到底是什么?
“土三七”之名,首见于明代《滇南本草》一书,书中记载:“土三七味苦,治跌打损伤。生用破血,炙用补血”。但据后世学者考证,此处的土三七应为传统中药三七。严格来讲,“土三七”是指民间对某些有类似三七活血止痛功效的草药的总称。其中景天三七和菊三七为土三七的主流品种。
景天三七是景天科植物,全草药用,又名费菜、旱三七等,具有止血止痛、散瘀消肿的作用。
而来源于菊科植物的菊三七,又称菊叶三七。菊三七首次收录在1971年出版的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一书中,作为药用的时间并不长。菊三七能活血消肿,且与三七仅一字之差,被很多人误认为无毒。加之分布相对较广,容易得到,所以民间经常有人用菊三七来治病,或者将其作为保健品来养生。因此,服用菊三七而引起肝中毒甚至死亡的情况时有报道。
菊三七,图片来源网络
注意!不是带“土”就天然
鸡蛋要吃“土”的,猪肉要吃“土”的,带个“土”字就跟纯天然、无污染挂钩吗?多了个“土”字的“土三七”里,含有一类叫做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成分。简单来说,是目前已知的继马兜铃酸(引起肾损伤)后的最重要的植物毒性成分!
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本身无毒,但口服进入人体、到达肝脏后会代谢为有毒物质,导致肝脏的血“只进不出”。这里又要解释一下,正常情况下,人体进入肝脏的血流是肝动脉和门静脉,流出肝脏血流经肝内中央静脉、肝静脉流到心脏。但如果肝脏的血“只进不出”了,人就会出现胸腹水、食管静脉曲张、黄疸等症状,最终发展为肝衰竭。
研究表明,摄入6毫克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就可能引发肝中毒,且这种损害常常无法逆转,目前为止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,重症者只能换肝,甚至会有性命之虞。
除对肝脏有毒性外,有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还对肺、心、肾、胰、脑等具有毒性及明显的致癌、致突变、致畸胎作用。
除了“土三七”之外,在我国,包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常见植物还有千里光、狗舌草、款冬、佩兰、泽兰、山紫菀、紫草、天芥菜、野百合、猪屎豆、羊耳蒜等。
三七,图片来源网络
三七与菊三七区别
1
基源植物的区别
主要从叶形和花形来看。五加科三七的叶形肥大,像张开的手掌,六七片叶子朝不同的方向伸展;三七的花是圆锥花序,呈半球形、球形或伞形,黄绿色,核果近似肾形,熟时红色。
菊科菊三七的叶形比较小,叶子是沿着茎对称生长,叶片边缘有不规则锯齿;菊三七的花是头状花序,黄色或橙黄色。
2
药材的区别
三七的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。长约1~6cm,直径1~4cm,顶部周围有瘤状突起(俗称狮子头)。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,体重,质坚实(俗称铜皮铁骨)。断面呈灰绿色或黄绿色,呈微放射状排列(俗称菊花心)。
菊三七的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,长3~6cm,下部肥大;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,鲜品常带有紫红色,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。质坚硬,断面不平坦,新鲜时白色,干燥者呈灰色或灰黄色,有不规则菊花纹。
3
功效的区别
传统中药三七与人参、西洋参、刺五加等补益中药同为五加科植物。因其活血止血、消肿止痛作用较好,又兼有补虚作用,李时珍称其为“金不换”,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。
三七有明确的活血止痛作用,现在临床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,疗效颇佳,冠心病、脑梗等患者可将三七作为日常辅助用药,建议服用三七粉,效果更佳(每日1~3g)。
因为三七还有止血功效,较之于其他单纯活血药物来讲,常服不宜造成出血。但孕妇及经期妇女慎用。
菊三七具有散瘀止血,解毒消肿的功效。可用于治疗出血病症及大骨节病,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疗跌打损伤、痈疖疮疡、虫蛇咬伤等。但其含有肝毒性成分,因此临床并不常用。
注意事项
1、菊三七有毒,不可自行采挖服用;其他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药物也应慎用,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2、应从正规渠道购买三七,以防不法商贩用价廉的菊三七冒充三七,引起中毒。
云南文山三七网每天保持更新文山三七,三七粉,三七花相关知识。